学工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工要闻 | 正文

翼梦协会&自强社携手开展融合教育及综合素质提升活动

来源/作者: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 2018年10月24日 00:00

10月21日,新长城四川大学自强社与四川大学翼梦协会83名学生赴都江堰花溪农场,以“飞扬的青春”为主题携手开展融合教育及综合素质提升活动,学工部老师、教导员老师及新疆内派老师一同参与到活动中。

在前往都江堰的路上阳光普照,连日阴雨的成都终于放晴。一路上充满了欢歌笑语:中华军魂、时间煮雨、小幸运、我和我的祖国、自强之歌……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车上响起,虽然在前往农场的路上遭遇了堵车、路线错误等问题,但大家的心情并未因此而受到影响。

经过将近两小时的车程,队伍终于在上午11:30抵达都江堰花溪农场。都江堰给人的感觉就是清澈而永不停歇的流水,空气中微微的潮湿,旺盛生长发芽的猕猴桃以及沁人心鼻的新鲜空气。根据安排,队伍被分为两个大组进行“丛林穿越”,高强度组沿着泥泞不堪的山间小路,穿越丛林步道3公里,一路上惊喜不断:萌萌的小松果、藏在刺球里的小板栗、躲在草丛中雪碧……而舒适组则穿过水杉林、鱼塘、竹林等地区,参观翠竹掩映下的树屋、四合院、木工坊,中间还穿插着溜瓜皮、花开花落等有趣的游戏,一路上大家相互照顾,在草堂与高强度组汇合。

下午一点,同学们开始忙碌在河边的行军锅灶前:拾柴、生火、掌勺……大锅青菜、红烧冬瓜丸子、清炖冬瓜丸子、竹筒饭……一小时后,同学们自己烹饪的一顿格外美味的午餐端上了桌。

下午,根据同学们的身体状况和个人意愿进行了分组活动:高强度组的“速降”运动中,在教练的指导下,同学们攀上崖顶,再从近十余米高的崖壁上快速下降,体验速度与高度带来的激情;高强度组的 “射箭体验”,让同学门在体验射箭运动的魅力中了解了射箭的历史、弓箭的构造及反曲弓的技巧。舒适组则在“扎染”手绢中了解天然颜料的提取方法,在竹制工艺品的制作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在草帽的编织过程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当高强度组的同学们与舒适组的同学汇合的时候,同学们用竹子、稻草、白布等自制的草帽、笔筒、花盆、手绢等工艺品已是数不胜数。

下午4点,一场别开生面的总结分享会在一段精彩的维吾尔族舞蹈表演中拉开了序幕:唱歌、跳舞、谈体会、展示作品、吃土豆……在寒意渐浓的深秋里,总结交流现场确是分外温暖。教导员李川娜老师在同学们的感染下也再次演绎了自己十八岁时跳过的舞蹈《白毛女》,顾盼神飞,一张一弛间引来台下阵阵掌声;张旗彤同学说,看到翼梦协会和自强社的小伙伴悄悄的融合在一起,特别开心;肖威搏说,我是文新的,当我唱完《我的祖国》后,他们问我是不是艺术的,小小的骄傲了一下;康蓝月说,翼梦协会的小伙伴身上总是散发着光芒,很喜欢他们;袁茗钰说,今天既充实有快乐,好期待下一次活动,认识更多的朋友……教导员罗从正老师也对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卢希芬老师分享了与同学们共同经历的2010年曹氏父子两亿善款扶贫志愿行动、2011年昭觉探访活动、2014年雷波探访支教活动等志愿公益活动,对同学们在每次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吃苦耐劳、互帮互助的品质进行了肯定。卢老师提到融合教育不仅是残障群体来适应健全人群体,同时也更加需要健全群体主动去适应残障群体,彼此都能让对方的存在变成一种自然和舒服的过程,“融合”是双向的,绝不是单面的。

水声潺潺,莺啼渺渺。一天的时间,同学们穿丛林、观树屋、攀岩壁、射靶心、学扎染、制竹器……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自己拾柴、生火、掌勺,烹饪一顿格外美味的午餐,体验劳动的快乐;谈体会、献歌舞、玩游戏,收获走进彼此的幸福……无论是舒适组还是高强度组,每个孩子都洋溢着笑脸,自强社与翼梦协会的彼此相融也定能助推我校残疾学生融合教育试点工作。

撰稿人:肖威搏    摄影:陈俊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