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下午2:30,由四川大学、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主办,四川至善成就梦想演讲俱乐部、四川大学翼梦协会协办的“残健融合筑翼天使,齐心同力载梦人生”四川大学青春励志演讲比赛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演播厅举行。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四川大学的领导和老师出席比赛并担任专家评委,各学院推荐的33名同学担任学生评委,为比赛选手进行了现场打分。近200名学生代表将观看比赛。活动从5月初开始,经历一些列培训、初赛, 30名初赛选手中最终13名选手成功晋级决赛,其中含6名残疾学生。
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党组成员杨志远副理事长在致辞中对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进行了介绍,并对此次活动的开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本次演讲比赛的主题是体现高校残健共融教育的理念,把关心、帮助残疾人,作为培养每个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形成融合教育环境,营造融合教育文化氛围,让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一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共同参与社会建设,为实现美好生活、梦想而努力奋斗、拼搏。
选手们用真情讲述一个个青春、励志的真实故事: “无臂男孩”彭超以他自己自立自强的故事打动听众,传递“梦想”、“人生”的真谛;“小个子男孩”刘裕拯以《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思考》为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分享自己大学的公益、学习、创新创业经历;“短裙女孩儿”张旗彤说“没有了一只腿,命运强塞给我了这个称号——残疾人,但对我来说,这个称号和学生、女儿、姐姐等等没有什么太大区别,我能唱能画,能跑能跳,能上树摸桃,下河捞鱼……”;从小失去父爱、母爱,流浪到10岁被姑姑收养的彭仕辉分享了自己从一个“人见人厌”的“坏孩子”到“十佳绅士”的转变,讲述了靠种地供养三个大学生的姑姑的艰辛和不;“运动男孩”李显用自己摔倒上百次学会骑自行车的经历告诉同学们:“我们不是不行,我们只是不便”……同学们围绕“青春励志”,在舞台上讲出自己的故事,诠释自己对于“梦想”、“人生”的理解,向校园和社会传播正能量。
脑偏瘫男孩儿陈超,作为此次演讲比赛的“特邀选手”走上了决赛的演讲台。伴随着一段自己生活学习的视频,陈超徐徐讲述自己如何用一只手学会了画直线,如何保送成为一名在读的川大研究生的故事……他坚信:每个人都不是最幸运的,也不是最不幸的,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用乐观去点亮身边,说不定身边就有了小太阳。
原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现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唐登学教授与四川省残联教育就业处处长黄勇对活动进行点评。唐老师从同学们的选题、立意、现场的带入感都进行高度的肯定。他激动地说:“残疾学生不是不行,而是很行”!黄勇处长对四川大学在融合教育中的努力表示敬意,希望省残联与学校以此为契机,加大合作力度,推动残疾学生高等融合教育,让所有的残疾学生像今天的选手一样,发出骄傲的自白:我确实和别人不一样,但每个人都不一样!
四川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陈森进行了总结发言。学校一直以来十分关心残疾学生成长,成立了融合教育资源支持中心、翼梦协会,努力培育“五位一体”残疾学生融合教育服务团队,逐步通过做好三类评估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以精耕细作方式推动残疾学生融合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次演讲比赛营造了融合教育校园环境,打造了融合教育校园文化氛围,是四川大学在探索高等融合教育的过程中走出的重要一步。陈部长说,肢体残障能克服,心智健全更重要,所有的学生都要携手迎接伟大的新时代!
经过紧张而有序的现场比赛,彭超凭借其精彩的演讲荣获一等奖。彭超同学的父母、彭仕辉同学的姑父母、陈超同学的母亲也来到了比赛现场,并与同学们一起站上了领奖台,见证孩子们的蜕变与成长。
没有双手,也走进了川大;穿着假肢,也喜欢清凉的短裙;脑偏瘫,也会打羽毛球、骑自行车;虽然有一只随时会不听使唤、“捣乱”的手,依然以优异的成绩保研;拄着双拐,也要让梦想开出娇妍的花;即使是“小个子”,也要成为那优秀的10%……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个激情四射的青春,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未来,打动了现场所有的观众,此起彼伏的掌声表达了对参赛选手的敬佩,也传递了同学们收获的感动和力量!此次演讲比赛的成功举办将是四川大学高等融合教育探索之路的新征程,学校必将继续围绕高等融合教育工作不断进取,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