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30日,四川大学学生戏剧团以创新之姿开启时空对话,创编演绎国内首个高校博物馆沉浸式美育作品——戏剧导览《锦城旧事》。导览依托馆藏民俗珍品,通过多维度文化叙事,带领观众穿越晚清至民国的老成都街巷,于虚实交错的戏剧演绎中触摸市井烟火与家国情怀的百年脉动。本次导览获得来自新华网、四川观察、红星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

《锦城旧事》演出海报
这场别开生面的博物馆沉浸式戏剧导览以“时空旅人”的视角展开。观众跟随文博专业学生“小影”的脚步,追随博物馆前辈学者的收藏目光,穿梭于由文物串联起的成都旧事:冰裂纹梅花窗格前,纨绔少年杨子恒追寻祖训,立志为救亡图存而读书;鸿发轿行的华美花轿旁,兄弟争执折射出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华西坝上,学风正浓,星空下的露天讲座,男女学生并肩漫谈,交换心事与理想;战火中的婚书,见证着乱世中儿女的勇气和抉择;茶馆里茶牌叮当、茶水飘香,氤氲着老成都的生活智慧;当春乐图戏班曲终,文化的薪火已悄然传递至你我手中……一件件文物如梭,织就了锦城千年文脉;一个个故事如灯,照亮了川人精神底色。此外,现场还特别设置了游戏式答题与观众留言环节,以增进导览的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

《锦城旧事》演出现场

《锦城旧事》演出现场

《锦城旧事》演出现场

《锦城旧事》演出现场
作为2024年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四川大学博物馆展厅演绎式导览”的重点作品之一,同时也是四川大学巴蜀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建设 ——“幕启千年”沉浸式美育导览品牌的特色实践,《锦城旧事》以青年之声讲述历史,以创新方式焕新传统。
该导览由来自四川大学学生艺术团、四川大学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组成的跨学科师生团队,历时近一年精心打造。创作期间,团队深度挖掘馆藏与文献,特邀四川省文史与戏剧界专家担任作品顾问,并联合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木偶皮影剧团、成都市内中小学师生共创演绎,力图以鲜活的戏剧形式赋能深厚的历史积淀,在古往今来的对话中架起情感共通与文化传承的桥梁。

《锦城旧事》演出现场
《锦城旧事》导演表示,此次沉浸式导览将非遗活化、学术研究与美育实践深度融合起来,不仅是以青年视角探索历史文化的活化传承,更是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促进一二课堂有机衔接的又一次创新尝试。

《锦城旧事》演出现场
首演现场反响热烈,许多观众为《锦城旧事》及主创团队点赞,“戏剧导览,让文物更有温度”“太赞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青年人讲历史,更有活力!”“家国情怀的融入很动人”,并表示“创意满分,值得一看再看”“期待更多这样的导览活动”。

《锦城旧事》演出现场
学生艺术团戏剧团的骨干团员全程参与了《锦城旧事》的创、编、导、演、制作、组织、现场协调等工作,在台前幕后的力量中实现了个人成长,凝聚起团队力量。

《锦城旧事》演出现场
编剧任佳琪 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2022级本科生——
川大戏剧团团员和博物馆志愿者的双重身份,让我每次踏入民俗厅,都会被鲜活的成都记忆打动。所以去年听说能以戏剧演绎民俗篇展览时,我十分欣喜。我们在展厅里循着前辈学者收集的脚步,选取重点文物,结合成都近代社会史、川大校史、馆藏旧档案,最终把百年前川西家族、爱国学生和成都市民的故事呈现给大家。这个春天,能以戏剧之笔重绘锦城文脉,幸甚至哉!
导演助理王怡宁 外国语学院2023级研究生——
23年9月我第一次参观川大博物馆新馆,就被展厅内全套花轿和复刻茶馆场景深深吸引,设想着民国时期成都的市井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从初见文物的好奇惊叹,到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历经近一年,从幕后到台前,《锦城旧事》终于和大家见面。感谢剧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演员,每一位为此付出、奉献的工作人员。“岁月流转不曾轻慢,然初心仍可回溯。”

《锦城旧事》前期筹备会
演员游韶谦 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2023级本科生——
特别荣幸能和团队一起参与这次创新性的演出!我在剧中饰演轿行萧掌柜,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收获的表演经历,因为有了团队的互相配合才有最终的完美呈现!这次体验让我对成都民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期待下次能和更多观众见面!一起领略那时的“烟火成都”!
场记吴婷 文学与新闻学院2024级本科生——
这是我第一次做场记工作,也是我第一次参与到沉浸式演出中,和博物馆合作。从台词走位再到音乐道具,看着表演逐渐成型的过程其实非常奇妙。我好像和所有角色都成为了好朋友,我见证了乐知羲和杨子恒的婚礼,也目睹着茶馆的兴旺和皮影的精彩。虽然每次排练都很累,但也让我有更多时间为藏品驻足,去深刻了解它们蕴含的意义,而不是走马观花。三天的演出,每场观众的入神观看和演后反馈都让我成就感满满。一个月的排练最后沉淀出三天的圆满,我也在这次过程中逐步成长。

《锦城旧事》演出现场
未来,四川大学学生艺术团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面向校内师生和社会公众推出更多优质的文化艺术作品与美育特色活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用艺术滋养心灵,让文化引领风尚,为校园美育提质增效,为社会美育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