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工要闻 | 正文

【大川视界】开拓全球化视野 关注可持续发展 ——“大川视界”大学生海外访学计划之 斯坦福大学可持续城市系统项目

来源/作者: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 2018年08月29日 00:00

2018年6月5日至6月14日,由四川大学主办的“大川视界”大学生海外访学计划之斯坦福大学可持续城市系统项目的师生在斯坦福大学开展了深入的对话与交流,项目共派出来自第三届可持续城市系统项目(SUSPⅢ)的20名川大学子前往斯坦福大学,就可持续发展议题进行了案例研讨和交流学习。

SUSP(Sustainable Urban System Program)是由四川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合作开展的交叉学科项目制课程。在课程中,来自多个学科的同学与指导老师一起组成团队,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视野和本地化行动展开研究。本次课程选择了校园绿色建筑、垃圾分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行为调查、宿舍节能以及数字校园等方向开展研究与示范项目实施。在斯坦福大学交流期间,项目团队的同学向斯坦福大学的师生汇报了五个研究方向的学习成果,并带着问题去看斯坦福大学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什么。

那么,同学们在项目期间学习了什么东西,收获了什么东西呢?

大胆表达,细致聆听

SUSPⅢ团队来到斯坦福大学交流的首要任务就是与斯坦福大学的SUS团队进行交流学习。作为四川大学与斯坦福大学此番合作的内容,SUSPⅢ团队和SUS团队分别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调查研究。而在斯坦福,双方得到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得以交流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所收获的成长与所面对的挑战。

在到达斯坦福的第二天,交流汇报即开始了。斯坦福大学的SUS团队介绍了他们在过去一年的重要工作:他们将目光放在了斯坦福校园所在的湾区(Bay Area)上,他们选择的主题是“Coastal Flood Risk in the Bay Area”。具体来说,斯坦福大学SUS团队在斯坦福讲师Derek Ouyang的带领下,选择从洪水机制带来的直接损失,设施损坏,交通干扰,商业活动干扰和社会脆弱性这五个方面对可持续发展这个议题进行了探索。此外,他们还围绕着联合国提出的17条可持续指标对San Jose进行了一些量化研究的工作,这些成果将以网站的形式进行展示。

四川大学的SUSPⅢ团队则着眼于四川大学的可持续校园建设,将主要的研究方向分为五个方面:问卷调查,垃圾回收,绿色建筑,节约用电和校园信息系统。问卷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川大学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知易行难”;垃圾组在摸清四川大学垃圾回收的基础上,结合精准扶贫,与奥北公司开展合作,迈出了垃圾回收的第一步;绿色建筑组为充分利用学校闲置空间,与一名微晶合作,利用微晶石等绿色材料对学校闲置空间进行了详细务实的项目规划;节电组则聚焦于宿舍节电,对现有用电数据做出分析,并设计用电量公示实验,通过实验结果检验用电量公示政策对节电行为的影响;校园信息系统组可以实现用电量公示可视化。通过对川大校园进行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研究分析,SUSPⅢ团队已经开始了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并在努力推进的道路上。


同学正在进行汇报


    

同学正在汇报

两个团队都互相对对方的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下来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斯坦福同学们对项目的热情与投入。他们从各个不同甚至让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对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完成了相应的建模与分析。他们所选取问题的新颖角度,认真细致的研究过程,熟练高效的团队协作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斯坦福会议室合影留念

随后,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三位教职工为SUSPⅢ团队进行了三场精彩的讲座,讲座围绕着他们对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的理解,以及他们所付出的努力。首先,Jeffrey Ball 带我们参观了Roble Hall,我们了解到在这座斯坦福最古老的学生公寓里,也在从能源系统、绿化等方面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Sara的讲座介绍了斯坦福的“My Cardinal Green”系统,通过积分激励等措施,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可持续发展。Derek提出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去量化评估可持续发展工作,才能促进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此外,他为我们区别了Sustainability(持续性)和Resilience(韧性),并鼓励同学们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做起,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Jeffrey和大家分享 


      

Sara的分享


      

Derek的分享


在斯坦福大学,同学们听到了来自不同的声音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看法,进一步加深了对其的理解。大家更加认同自己在过去一年的努力工作与辛勤付出,并愿意在回国后继续为践行可持续发展而努力。与此同时,大家的思维得以进一步拓宽,沟通能力得以锻炼,可谓收获良多。

在可持续的“小岛”上自由“探险”

在圆满完成汇报交流任务之后,同学们还分别前往了斯坦福大学校园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园,就可持续发展的更多细节进行了探索。在探索斯坦福的可持续过程中,Brian为我们介绍了Y2E2建造之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背后的建筑哲学,诸多建筑上的匠心独运实现了建筑节能;在斯坦福能源中心Central Energy Facility,我们了解到斯坦福庞大的能源需求在得到满足的同时,是怎样做到高效的;在垃圾分类中心PSSI( Peninsula Sanitary Service, Inc. ),我们实实在在的看到了斯坦福的垃圾回收工作有哪些,他们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尽量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在William and Cloy Cordia Resource Recovery Center水资源利用试验场,我们不仅了解到斯坦福的废水处理设施和系统,而且学习到斯坦福“创新创业”新概念;在斯坦福的有机农场里,体验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理念。


      

Y2E2建筑内可调节室温的顶层设计

       

在斯坦福垃圾分类中心,同学们听取讲解


    同学们除了在斯坦福针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索之外,还前往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展开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调研。在伯克利校园内,我们去到了新建的Zero-waste Building——Zhou Hall调查伯克利绿色建筑是怎样实现绿色建筑功能的。校园里的太阳能智能垃圾桶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此外,垃圾组还对伯克利的垃圾分类进行了深度调研。

   

在伯克利的路边调查

   

   

伯克利的太阳能分类垃圾桶


See more, hear more and learn more

在此番斯坦福之行中,同学们还走出了校园,前往了更多的地方,向更多人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在斯坦福国际研究院总部(SRI),在Claude的讲说中,我们对于“创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拜访了世界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S.O.M,相关工作人员为我们详细讲解了成都天府新区与重庆两江CBD设计规划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Sherwood Design Engineers Studio,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解了他们城市规划和工程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在主题为Three revolutions and the future of transportation——A call to action的讲座中,主讲人Dan Sperling教授围绕如何才能使人们愿意分享汽车的使用?放弃个人对汽车的拥有?如何提出积极的政策来解决停车问题?等问题展开了讲述,听众也积极的参与到了问题的讨论中,发表了关于相关问题的不同意见。


SOM员工为同学们讲解绿色建筑

“此外,这十天里我们见识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是如何学习、如何工作的。他们积极主动,很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自信果断,敢想敢做,这一点是国内学生目前很缺乏的。国外的lecture有很轻松的氛围,大家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喜欢思考,喜欢讨论,敢于质疑。而国内的lecture更多的是老师讲,学生听,很多学生没有思考的过程,自然提不出问题。希望以后自己能够成为更主动表达的人,无论是课堂还是谈论,都能够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积极沟通,这样才能收获更多。”

“受他(Derek)启发,我准备在日后的生活中每周一全天吃素食,来为全球的低碳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些微小的努力。我们还去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去取经,发现在那边的可持续垃圾桶、得以充分利用的太阳能等等。回到川大后,我们也可以像他们学习,因地制宜地在校园开展更多的可持续活动。但伯克利的同学也坦言,开展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工作并不轻松,看来我们面临着相似的问题,需要付出努力去解决它。”

“斯坦福在过去的我眼中,可能仅仅限于一座高等学府,这一趟‘可持续发展’之行,让我真正明白,斯坦福更是有责任和有担当的大学。我很欣赏,甚至可以说是羡慕斯坦福提供给了每一个团体交流的机会,政府、工会、企业……大家可以一起聚集在这里商讨斯坦福,加州,美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每个人都是一份子,都在为这个世界的发展做着自己的努力。不仅在垃圾回收方便做得出色,斯坦福在节能和绿色建筑方面也做得很好,校园大规模的绿化设施,采用节能材料的建筑…………可以说,斯坦福很多地方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大川视界”为川大SUSPⅢ团队师生提供了一个走出校门,认识世界的平台。此次访学项目通过一系列交流学习、实地参访,让师生们充分了解到斯坦福大学及其代表的美国年轻的精英一代对可持续发展这一议题的看法与行动,也使得参与项目的师生在认识和实践能力上都得到了锻炼。在此次斯坦福之行中,同学们的阅历得以丰富,视野得以开拓,而且充分体现了SUSP团队的精神和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川大SUSP团队师生将继续为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履行”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这一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