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8月10日,新长城四川大学自强社 “蒲公英”支教队在广安市远成学校成功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暑期夏令营活动,通过奇妙的数学课、有趣的实验课、生动的演讲课、身边的卫生与健康课等课程设置,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愉快而充实的暑假时间。
为确保本次夏令营的顺利展开,7月8日夏令营启动仪式后,“蒲公英”队的志愿者每天7点集合,10点归寝,围绕活动开展进行团队建设,设计队名口号、明确任务分工、确定课程开设类型、查阅资料,紧张而有序地准备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反复模拟每一个流程,为每一个小细节绞尽脑汁,为给孩子们带去一个不一样的暑假。
7月26日,“蒲公英”队全体志愿者迎着烈日来到了远成学校。经过有序的准备,夏令营开营仪式在27日上午举行,远成学校老师及学生家长跟孩子们一起参加了开营仪式。志愿者声情并茂地为大家分享了自己眼中的川大和自强社,唱响了《自强之歌》,展示了川大学子的风采,介绍了15天夏令营的安排。校方对志愿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对夏令营活动期间学生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强调,组织家长签订了《安全责任承诺书》。“我是川大人,我要为团队争光,为学校添彩”,在志愿者铿锵有力的宣誓中,开营仪式圆满结束。
7点50上课,但孩子们总是6点多就早早来到了学校,期待一天课程的开始: “我是演说家”让孩子们第一次大胆尝试独自站上舞台的感觉,勇敢喊出自己心中的梦想,赢得众人热烈的掌声;“数字的奥秘”让孩子们在四宫格、六宫格、九宫格、杀手数独、雪花数独等游戏中接触逻辑思维,了解数学的奥秘和有趣;礼仪课上,通过PPT展示,志愿者示范,孩子们模仿,同学们对初次见面、面对面交流、日常站姿坐姿等礼仪规范有了初步的感受;卫生与健康课上,孩子们了解到蛔虫、线虫、蛲虫的繁殖机理及侵入人体的危害,教会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实验课上,白色光分解成的七色光、白醋与小苏打化学反应产生的气泡让孩子们对他们的未知世界充满了遐想……融趣味性和知识性一体的游园会、富有竞争性和团队性的运动会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15天时间成为孩子们和志愿者共同的美好记忆。
在开展夏令营支教活动之余,志愿者对45个学生家庭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在家学习情况和成长环境,感受广安农村新变化,宣传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从调研中获知,广安近几年农村发展变化较大,老百姓对基层党员干部有着较高的评价,对孩子读书抱有较大的期望,特别支持孩子参加暑期夏令营活动。但同时发现,留守儿童居多,家长与孩子交流少。针对个别特殊情况家庭,志愿者进行了二次家访,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为孩子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制定长期帮扶方案。
8月8日,学工部副部长卢希芬、自强社指导老师木拉提来到远成学校看望“蒲公英”队志愿者,详细了解活动开展情况,关心同学们的生活工作情况,鼓励同学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给远成学校孩子以温暖、信心和力量,在实践中历练和成长自我。志愿者对活动前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分析总结,对后期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8月10日,在夏令营活动闭营仪式开始前,家长们驻足于孩子们的心愿墙和梦想DIY作品前,满是欣喜;孩子们用扑克牌制作的收纳盒、雪糕棍搭建的房子等手工制品让家长们惊讶不已。闭营式上,全体孩子们一段活泼的
“小跳蛙”让家长和老师们纷纷举起了手中的镜头;《追星》、《梦》、《我就是那个声音》,孩子们站上舞台用演讲的方式宣传正确的“追星”模式,下定勇敢追梦的决心,做那个坚定的自己;4位小主持人也赢得了全场阵阵的掌声。
远成学校杨校长和付校长参加了闭营仪式。杨校长说:“今天,我在孩子们脸上看到了抑制不住的笑容,看到了孩子们短短半个月的成长和变化,感谢川大的哥哥姐姐,希望孩子们牢记校训,‘做越来越好的自己’,践行
‘走进校园能抬头,走出校园会感恩’的校风,感恩这个新时代,感恩川大的志愿者给我们带来的新风貌。”
面对远成学校的师生及家长,卢老师在发言中重点介绍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目前,国家已经形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链条式的资助,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补偿代偿等组合资助方式已覆盖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此外川大还有伙食补贴、返乡补助、节日慰问、暖冬助学等暖心举措。近几年,围绕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学校实施了明远·启航能力提升计划、雅思培训计划、立信·明远结对计划、启蒙访学计划等,努力让每一位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在卢老师的介绍下,家长们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针对远成学校的在校生中70%都是留守儿童,孩子们缺少陪伴,缺少有效的家庭监管和教育等问题,学校与志愿者达成长期开展暑期夏令营支教活动之外,开展长期的“向阳花”作文结对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以作文批改为载体,陪伴孩子们的成长。相信此次夏令营支教活动仅仅是志愿者与远成学校孩子们携手的开始,期待志愿者和孩子们能在未来遇到更好的自己,能有更多的充满力量和感动的共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