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公布2025年度全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展示活动优秀成果名单。经高校推荐、专家评审等环节,四川大学推荐报送的4项成果分别入选“队伍入驻”“文化建设”“数字赋能”“条件保障”版块优秀成果。四川大学已连续三年共10项作品入榜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展示优秀成果,不断刷新“川大”范式学生社区“成绩单”。现将本年度入选作品展示如下。

四川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理念,将“7000号”热线作为密切联系学生的“第一窗口”,构建“全时响应、精准办理、协同育人”的学生诉求服务体系,让热线成为传递关怀的“暖心线”、解决问题的“高效线”、价值引领的“成长线”,书写新时代高校“枫桥经验”的生动篇章。

图1 汪劲松校长实地指导“7000号”热线工作
建好一个平台 打造学生诉求“直通车”
全天候即时响应。组织各院系及学校学工部门人员力量,每天由1名副处级干部和至少2名专职辅导员在“一站式”学生社区“7000号”值班室值守,确保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即时响应不断线、现场处置不离线,有效推动学生服务管理工作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打破涉生突发事件先期处置“真空期”。全方位服务延伸。由学工队伍牵头,协同联动后勤保障处、保卫部等多个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同时整合校内各部门服务资源,打破各类学生服务系统信息壁垒,社区学生只需要拨打“7000”号,便能随时随地联系求助,急事难事“一呼即应”。

图2 “7000”热线值班休息室
完善一套机制 下足社区治理“绣花功”
依托“7000”号热线进一步搭建学生意见建议“接诉即办”平台,实现学生诉求来电必接、接诉即办,随时随地解决学生各类困难与问题,打通服务学生的“最后一公里”。优化办理流程。平台建立健全统一调度、按责分办、限时办结、追踪反馈的工作流程,全时段为学生提供诉求咨询、接收、查询等服务,同时承担学生诉求的分析研判、转办、进度追踪、满意度回访、数据统计等工作。简化办理程序。平台实施一次通办,热线工作人员作为“第一负责人”,对于学生的来电诉求,能够当场答复的实施“即接即办”,不能当场答复的采取联动处置、即时转办,让复杂繁琐的流程面向学生简化,让学生的诉求得以迅速响应和解决。精准把脉问需。实行清单制管理,平台对热线诉求规范记录、快办快处或上报转办,明晰具体责任单位,并采取限时办结、协调督办、评估反馈等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学生诉求有效及时解决,同时在要求期限内将诉求办理情况向学生做出反馈或解释。

图3 “7000”号热线值班
畅通一条渠道 构建多方协同“共同体”
坚持系统思维。强化值班指导培训,抓紧抓牢学生工作重要时间节点,挖掘热点、难点、苗头、堵点等问题,加强高发、多发、群发、突发等重点诉求预警预判,同时根据学校工作部署、学生管理、安全稳定有关工作具体情况,及时将相关工作要求和处置注意事项向“7000”号值班队伍传达到位,确保及时妥善处理并上报各类学生诉求或事端,着力提升热线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坚持考核问效。由学工部门对诉求办理过程进行全程追踪督促,对已办结事项进行满意度调查,以学生评价检验工作效果,形成接诉、研判、转办、回访、追踪的闭环运行机制,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效果有反馈”。健全完善以来电响应率、诉求办结率、学生满意率为核心的考评体系,统计结果定期向学校党政办、机关党委反馈,作为相关单位年终考核参考依据,保障责任单位对学生诉求“不松手”“不甩手”“不缩手”,敦促形成彼此配合、相互协调的科学机制,也汇聚起解决学生“急难愁盼”的强大合力。

图4 “7000”号热线工作培训
自设立至今,“7000号”已经成为师生心中的“万事通”,每年接听来电1300余个,处置化解各类突发风险事端100余起,办结学生各类诉求230余件,按时办结率100%,办结满意率100%,形成“问题发现在社区、矛盾化解在社区、成长服务在社区”的治理闭环,为学生社区基层治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支持。四川大学将充分发挥“7000号”热线对学生工作的牵引作用,以一个学生诉求解决一类问题,一个典型案例带动一类现象治理,将服务学生的“最后一公里”变为“心贴心的零距离”,以共建共享合力描绘学生社区共同成长的美丽图景。